白宫那边突然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。
美国将对自中国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实行暂时性关税减免,政策为期6个月,部分核心电池组件和稀土金属不在征税范围之内。
欧洲车企第一时间跟进,德国和法国表示,将在下月欧盟峰会讨论对华新能源车零部件是否同步减税。
而就在各国还在盘算盘算的时候,美国国务院又抛出一个消息:前佐治亚州联邦参议员戴维·珀杜,被特朗普团队点名为新一任驻华大使人选。
不少人第一反应是,特朗普这又是哪根神经搭错了?
毕竟,就在上个月,他还在公开场合喊话“要把中国产汽车全部挡在门外”。
从2023年底,美国汽车产业开始频繁抱怨:电池原材料涨价,供应链不稳定,整车制造成本居高不下。
加上中国新能源车全球攻势正猛,特斯拉、福特等品牌在北美市场被打得节节败退,特朗普必须得找个平衡点。
老实讲,10年前这招可能管用,但现在中国新能源车企早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。
2024年,中国新能源整车和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,占据全球份额近60%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吉利、华为这些名字早已不是“只做国内市场”的小角色。
商务部仅简短回应:注意到相关动向,将密切关注具体执行情况。
不承诺、不反对,先观望。
毕竟,中国手里不止有市场,还有定价权,尤其是在稀土、磷酸铁锂和动力电池这几个关键节点,中国已经不是“零部件工厂”,而是“产业链锚点”。
驻华大使人选,才是隐藏的重头戏
戴维·珀杜,这个人名字你可能不熟,但他在特朗普圈子里可是妥妥的“鹰派代表”。
他出身企业界,曾任Reebok和Dollar General的CEO,2014年当选佐治亚州联邦参议员,属于典型的“商人型政客”。
但他的对华态度,一直相当强硬。
2020年疫情初期,他在多个场合公开指责中国“对全球供应链构成威胁”,主张“制造业回流”“减少对华依赖”。
而这次被特朗普钦点出任驻华大使,释放的信号非常清晰,美方要从“政治+商业”双维度,重构对华交往的路线。
既要在外交层面维持基本对话,又要在实业层面压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。
别忘了,珀杜曾在中国设厂,对中国市场的路径和痛点了如指掌。
美方这次之所以突然对部分新能源车零部件“网开一面”,并非大方,而是试图以此打入中国汽车产业的“心脏地带”。
美国车企这两年日子并不好过,2024年Q1数据显示,通用、福特的电动车销量双双下滑,特斯拉则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大减。
比亚迪在拉美、东南亚和欧洲频频建厂,不少美国车企被迫到墨西哥寻找“绕道”合作方案。
这让美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,尤其是电池这块,中美差距越拉越大。
美国本土产业难以支撑大规模产能,想要快速追上,必须得“借船出海”。
而这条船十有八九还是得靠中国的供应链体系,所以,“减税”表面是缓和,实则是“求合作”+“设陷阱”。
让中国供应链进入美国市场,但在标准、技术乃至政治方面设卡,这是特朗普团队一贯的打法。
这时候派珀杜驻华,刚好可以为这一套操作提供“外交润滑”。
面对这场看似“合作姿态”的转变,中国并不急于回应。
因为经验早已告诉我们,美国的政策不是今天说了算,而是每天都能翻篇。
中国的战略也变了,以前是“追着人家跑”,现在是“看清大局之后再动手”。
无论是电池技术、整车出口还是产业金融支持,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闭环。
就算是面对美国的这套组合拳,也不会轻易被打乱节奏。
政策层面稳中有变,企业层面则是步步布局。
从匈牙利到印尼,从南美到中东,中国新能源车的足迹正在全球落地生根。
特朗普这一步,算不上烂招,但也未必就能奏效。
